孔子经典语录【文案104句】
孔子经典语录
1、孔子经典语录
(1)、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——《雍也》(释义)孔子说:“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,是因为他正值;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,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。”
(2)、鲁定公十一年(公元前年),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,摄相事,七日而诛少正卯,曝尸三日,鲁国大治。
(3)、14)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--孔子《论语》
(4)、5)不贰过。(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。)--孔子《论语·雍也》
(5)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(同上)
(6)、鲁哀公问孔子:你的学生中谁爱好学问?孔子回答说:有位颜回爱好学问,他从不迁怒于人,不犯同样的过失。不幸他短命死了,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,再也没有听到爱好学问的人了。
(7)、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,屡憎於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
(8)、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--孔子名句
(9)、君子易事而难说(悦),说(悦)之不以道,不说(悦)也。
(10)、聪明人喜欢水,有仁德之人喜欢山;聪明人爱动,仁德者沉静,聪明人快乐,有仁德者长寿
(11)、·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(出处)《论语·雍也篇第六》(译文)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,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。
(12)、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
(13)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如果学了之后,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,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?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,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?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,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,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?)
(14)、·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(出处)《论语·阳货篇第十七》(译文)人的本性是相近的,但是个人的习性却相距很远。
(15)、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
(16)、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(17)、(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,它自身诚一不贰,化育万物,不可测度.天地的法则是:广博,深厚,高超,精明,悠久,长远.)
(18)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(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,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。)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(19)、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
(20)、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,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,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,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,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。)
2、
(1)、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
(2)、11)君子之道四焉,强于行义,弱于受谏,怵于待禄,慎于治身。--孔丘
(3)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(4)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
(5)、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
(6)、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——《雍也》(释义)孔子说:“聪明的人喜欢水,有仁德的人喜欢山。聪明的人活跃,有仁德的人沉静。聪明的人生活快乐,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。”
(7)、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
(8)、鲁哀公十三年(公元前年),孔子已经岁了,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。
(9)、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
(10)、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,于予与何诛?”
(11)、君子有诸已,而后求诸人。——摘孔子《大学》(自己有善德,才能要求别人行善。)
(12)、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(13)、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默记所学的东西,坚持学习而不厌烦,教诲别人不知疲倦。)
(14)、鲁昭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年),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,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,齐景公说自己老了,不能用了。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。
(15)、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智,邦无道则愚。其智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(16)、·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(出处)《论语·卫灵公第十五》(译文)志向不同,也就不要在一起谋划大事了。
(17)、三日不读书,便觉面目可憎,语言无味。--孔子语录
(18)、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——摘孔子《中庸》(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,叫做中;表现出来合乎法度,叫做和。达到中和,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,万物也就生长了。)
(19)、·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(出处)《论语·子罕第九》(译文)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,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?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,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。
(20)、子曰:“法语之言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巽与之言,能无说乎?绎之为贵。说而不绎,从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”——《子罕》(释义)孔子说:“听到合乎原则的话,能不接受吗?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。听到顺从自己的话,能不高兴吗?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。而盲目高兴,不加分析;或表面接受,实际不改,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。”
3、
(1)、鲁昭公十年(公元前年),亓官氏生子。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,故给其子起名为鲤,字伯鱼。 孔子自多岁起,就想走仕途,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,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,经常进行思考,也常发表一些见解。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,管理仓库。
(2)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(论语·为政)
(3)、13)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--孔子《中庸》
(4)、鲁昭公九年(公元前年),孔子已经十九岁了,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,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。-
(5)、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——摘孔子《大学》(财富可以修饰房屋,道德可以修饰身心,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,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。)
(6)、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回也不改其乐。
(7)、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,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
(8)、·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(出处)《论语·雍也篇第六》(译文)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吧!
(9)、俗话说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我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、各有千秋。一个虚怀若谷、心胸宽阔的人,往往看到的是“寸之所长”、自己与别人的差距,从而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
(10)、4)朽木,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,不可圬也。于予与何诛?--孔子《论语》
(11)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《学而》
(12)、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,得之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;不以其道,得之不去也。
(13)、仕则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做好了官,有余力就要学习,学习好了,有余力就去做官。)
(14)、子曰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;智者动,仁者静;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(经典语录)译文孔子说:“明智的人喜欢水,仁慈的人喜欢山;明智的人好动,仁慈的人好静;明智的人快乐,仁慈的人长寿。”
(15)、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(16)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(17)、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,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, 年龄相差悬殊,两人为婚于礼不合,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,故谓之“野合”。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(儒略历公元前年;格里历公元前年月日。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,相差一年,一般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。)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。
(18)、赏析:这句话出自春秋·鲁·孔子《论语·里仁》。君子在言语上迟钝,但做事情却能十分敏捷。
(19)、子曰: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”——《宪问》(释义)孔子说:“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。”
(20)、(出处)《论语·里仁篇第四》(译文)不怕没有官位,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。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,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。
4、
(1)、(出处)《论语·季氏篇第十六》(译文)生来就知道的人,是上等人;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,是次一等的人;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,是又次一等的人;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,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。
(2)、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(3)、11)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--孔子《论语》
(4)、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(《为政》)
(5)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——孔子名言
(6)、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
(7)、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
(8)、·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(出处)《论语·泰伯篇第八》(译文)不进入危险的国家,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。
(9)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(论语·为政)
(10)、·政者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。(出处)《论语·颜渊篇第十二》(译文)政的意思就是正。您带头走正路,谁敢不正呢?
(11)、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?
(12)、·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(出处)《论语·子罕第九》(译文)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,哪里还会简陋呢?
(13)、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
(14)、孔子说: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,再用礼节约束自己,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。
(15)、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,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
(16)、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,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
(17)、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,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;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,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。)
(18)、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,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,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。)
(19)、15)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这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--孔子《论语》
(20)、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
5、
(1)、在他主张的周礼里,他本该安于卑贱,却上下求索,他从破落贵族的每一步上升都是对周礼的挑衅;
(2)、贤贤易色;事父母能竭其力;事君能致身;与朋友交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谓之学矣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尊崇贤人,不重女色;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;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;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。这样的人,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,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。)
(3)、甚矣,吾衰也!久矣,吾不复梦见周公--孔子名言
(4)、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(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,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?)
(5)、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——摘孔子《中庸》(广泛地学习,详尽地探究,慎重地思考,清楚地辨别,忠实地执行。)
(6)、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
(7)、孔子路过匡城(今河南睢县)时,因误会被人围困了日,逃离匡城,到了蒲地,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,再次被围。逃脱后,孔子又返回了卫国,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,非常高兴,亲自出城迎接。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,又几次回到卫国,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,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,没有去处,只好又返回卫国。
(8)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,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,与贫富无关,同内心相连。
(9)、·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(出处)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(译文)君子坦然而不傲慢,小人傲慢而不坦然。
(10)、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
(11)、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。
(12)、·当仁,不让于师。(出处)《论语·卫灵公第十五》(译文)如果是行仁义的事,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。
(13)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(14)、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
(15)、孔子的经典语录还有许多,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,幽默智慧,凝练含蓄,这里我只取了沧海一粟,希望我喜欢的各位朋友也喜欢,不喜欢也没什么,因为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,哈哈。
(16)、(君子的为人之道是: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.小人的为人之道是:外表色彩鲜明,但渐渐地消失了.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: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,简朴而有文彩,温和而又有条理,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,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,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,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.)
(17)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(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,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。)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(18)、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
(19)、14)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--孔丘
(20)、·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(出处)《论语·里仁篇第四》(译文)贫穷低贱,这是人人都厌恶的,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贫贱,君子是不会去做的。
(1)、·过犹不及。(出处)《论语·先进篇第十一》(译文)过了和不足是一样的。
(2)、子曰: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(见《论语述而》)。
(3)、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(出处)《论语·里仁篇第四》(译文)君子要说话要谨慎,但做事要行动敏捷。
(4)、智者乐水、仁者乐山;智者动、仁者静;智者乐、仁者寿。
免责声明:
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,权益归原著者所有,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;
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,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,谢谢!